您好,欢迎来到娄底党建网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 首页 >> 组工园地 >> 理论研究

关于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共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

作者: 文章来源:娄底党建网 发布时间: 2015-04-10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医疗,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之一,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和基本保证。

然而,曾几何时,医生、患者这对本该是战胜疾病、保障健康的亲密战友,近年来,关系日趋紧张。齐齐哈尔医生被杀,河北易县医生被割喉,南京护士被官员夫妇殴打致双下肢瘫痪,潮州医生被患者家属找的100多人押着游行……继温岭杀医案后,2014年以来,多地又相继发生杀医、辱医事件,让已经十分脆弱的医患琴弦再度紧绷到极限,全国几百万医生仿佛成了“惊弓之鸟”,悲愤之余,人人自危。在这种扭曲的医患关系之下,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患者。拿什么拯救医患关系?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该做些什么,全社会又该做些什么?“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践行群众路线、共建和谐医患已成为当前建设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聆听:医患双方呼声

近年来,医患纠纷逐年增加,医患冲突不断升级。据中华医学管理学会统计,自20029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上升了22.9%2003-2012年,全国共发生恶性暴力伤医事件40起,仅2013年一年,全国影响较大的伤医暴力案件就达16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被殴打受伤的医务人员已超过1万人,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家属殴打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78.01%的医生不愿意子女学医。究竟是什么样的仇恨驱使患者将拳头和尖刀抡向手无寸铁的医生?医患双方各有说法。

“排了一上午队,看病不到5分钟”不少患者认为,医生态度不好,解释不足,看病贵,看病难是医患矛盾的导火线。个别人则偏执地认为,医生看病是为赚钱吃回扣,患者是消费者,掏了钱就要看好病,病没治好就是医生的错。对医学不了解,又不接受别人的开导,导致矛盾激化。扎死哈医大一院实习医生王浩的17岁患者李梦南表示,他和爷爷来哈尔滨多次,途中花费多,加之身心劳累,让他感觉医生有意刁难和敷衍自己;温岭杀医案中的患者连恩青不能理解自己手术成功后为何依然痛苦,直到惨案发生后媒体纷纷报道,“空鼻症”这个医学名词才得以普及。

对此,医务人员感到十分委屈,“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一上午要看几十个病人,水都没时间喝,还要忍受病人的不理解甚至打骂。”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分析,外科、门、急诊科室是医患冲突的高发地。而大医院由于收治危重病人较多,医患冲突事件发生频率也远高于一般小医院。专家表示,很多医患冲突事件都是由于小病“治而不愈”。其实,许多治而不愈的小病十分常见,但是普通人对于医学知识缺乏了解,不能理解医学的局限性,最终迁怒于医生。而媒体、社会舆论往往“一边倒”向患者,让医务人员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心生恐惧。《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将近34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二、慎思:矛盾源自何方

那么,医患矛盾的根源来自何方呢?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患信任缺乏。医患信任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医患间缺乏信任、不能换位思考导致近年来医患纠纷连续上升。据一项华东地区30家医院医患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的患者信任医生。一方面由于病人缺乏医学知识,对医疗风险和医疗科学的局限性不了解,对治疗及手术效果的理想化,认为进了医院就一定要把病治好;另一方面存在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

2.医患沟通不良。有调查表明,导致医患纠纷的直接原因大部分集中在医患沟通不良、未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和服务态度等方面。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更是加剧了医患之间的距离。“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明确指出了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我们不仅仅是要治疗、治愈疾病,更多的是要去帮助和去安慰病人,给予病人人关怀,而有效的沟通、良好的服务态度至关重要。

3.调解机制不畅。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科学的医疗纠纷调解机制,没有权威的医疗机构鉴定、调处部门,患者和医生之间缺乏缓冲带。我国虽已施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发生医疗事故之后,光是事故鉴定费用就高达几千元,患者维护权益成本太高,时间长,要想通过正常渠道维护权益,实际上仍是件很难的事情;同时,医疗纠纷在处理过程中适用法律法规也存在较大争议。法院在具体案件审理中把《民法通则》作为适用法律依据,按照民法优于条例的原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具体法律应用中就失去了参照的意义,从而增加了医疗纠纷的处理难度;另外,患者及家属普遍认为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只不过是兄弟给兄弟做鉴定,其鉴定结果难以让患者及家属信服。这导致许多患者及家属不愿走司法途径解决医疗纠纷,而采取“闹”的方式,导致了医患关系的恶化。

4.医疗体制缺陷。医患矛盾表面看是医患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但究其因,与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密切相关。一是多年国家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链条反应:医疗系统寻求生存过程中引入市场化经营模式,导致个别医务人员重报酬、轻奉献,重实惠、轻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侵害了患者利益,加剧了医患矛盾。二是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大医院门庭若市,医生超负荷工作,难以对病人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小医院门可罗雀,经济利益驱动之下小病大治,过度医疗,导致病人不满。在看病难、看病贵的抱怨之中,以药养医等不合理的制度没有破解,制度缺失与保障无力,让医生成为了直面矛盾的对象,悲剧就此发生。

5.“医闹”打击不力。近几年来,纵观全国处理医患纠纷特别是大的医患纠纷,主要是从维稳的大局出发,将人民内部矛盾调解机制引入医患纠纷的调解,无论医院有无过错,都由医院出钱买平安,虽然能暂时解决医患纠纷,但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其结果是法律途径被边缘化,导致“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负面示范效应。据统计,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医疗纠纷的不到10%90%以上的医疗纠纷通过各种形式与院方“私了”,其中医闹索赔、恶意索赔、暴力索赔的情况普遍存在。同时,对于伤医暴力案件凶手的量刑和追责并不严格。许多案件的惩戒力度不够,威慑力不足,没能遏制暴力案件的效仿。社会对于医生群体的关心和帮助也远远不够,目前仅有中国医师协会设立了专门的医生维权救助基金。

6、舆论引导偏差。近年来,中国部分媒体对于医务人员的报道并不客观,一是将医患关系简化为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误导读者,导致社会民众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不信任。二是个别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不加核实地报道一些极端案例,加深了医患之间的误解,以致于一出现医患纠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医院和医生的问题。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和有倾向的舆论导向,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不公正、不公平,制约了医务人员对医学的研究探索,更不利于广大患者的有效治疗。

三、笃行:我们责无旁贷

有效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防止悲剧发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它需要医患双方、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是责无旁贷!具体来说,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改进医德医风,加强医患互信。

加强医德医风和医患互信,是促进医患和谐的根本。医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在医疗服务中不但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信誉。要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自觉抵制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要严肃劳动纪律,规范言行举止,加大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要简化就医流程,优化服务举措,提供优质服务;要严格控制药品比例,合理检查用药,尽量降低医疗费用,努力减轻患者负担。党员医务工作者更要率先垂范,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内容贯穿于临床工作始终,带头自查自纠,带头改进作风,坚持一身正气,不以医谋私,用实际行动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做洁白无瑕的仁心医者。

2.提高医疗质量,加快技术创新。

医学是一门充满未知领域的科学,还有许多难题需要我们去攻克。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卫生法律法规的教育和考核,进一步规范诊疗护理行为,不断健全和完善医院各项管理,努力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要为医务人员提供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进展的学习条件,鼓励科研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党员医务工作者,则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带头做好勤学习的榜样,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3.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沟通技巧。

事实证明,认真的交流和良好的沟通是防止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作为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党员干部,在规范诊疗行为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注重沟通方法和技巧的培养。要多聆听、多介绍、多解释,要常关心、常安慰、常鼓励;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和社会心理;要留意患者和家属的情绪、了解其对疾病的认知度和期望值……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沟通,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医患互信;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拓宽投诉渠道,实行主动、提前介入,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种医患纠纷,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萌芽状态,防止医患矛盾的进一步升级和恶化。      

4.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科学调解机构。

要探索建立科学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构,由政府出资,专业负责医疗纠纷的医疗责任保险的理赔,使医院与医生从医疗纠纷中解脱出来。第三方的法律地位是居间人,出于对第三方的信任,医患双方共同委托或同意第三方进行居间调解。当医患之间出现矛盾和纠纷,工作室的相关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介入,通过对医患双方的法律引导,妥善解决部分医患矛盾。

5.加大财政投入,深入推进医改。

笔者认为,要强调公立医院的公立性,应当加大财政投入。目前,国家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太少,许多大医院每年的财政投入,连职工一个月的基本工资都负担不了。医院要生存,只有自己想办法,这里面涉及很多,包括扩大病床、多看病人等等,就必然会带来医疗任务的增加等问题。因此,建议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切实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从而发挥政府保障群众基本医疗的主导作用,改革医疗服务体制,转换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积极有效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6.加大惩治力度,维护医患权益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特殊公共场所,医务人员是救死扶伤的特殊群体。暴力伤害正在医院从事救死扶伤工作的医务人员,受伤害的不仅仅是医生和护士,而是患方和整个社会。因此,公安机关要依法强力打击扰乱医疗秩序的暴力行为,不能将对患者的同情等同于对暴力行为的容忍。同时,建议“两高”抓紧出台司法解释,降低入罪门槛,进一步保护“正在医疗岗位上工作的医务人员”,以便更威严地震慑不法行为,维护医疗秩序。

7.加强舆论引导,促进社会和谐

在行使监督职能的同时,传媒也负有引导社会舆论和优化舆论环境的责任。作为党员,我们要呼吁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医院工作,努力营造尊重医学、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社会氛围,共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娄底市中心医院  朱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