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娄底党建网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才天地 >> 人才管理

娄底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上)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14-11-23 字体:【】【】【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着眼建设人才强市,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开发利用市内外各种人才资源,以高层次人才、高素质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⒈ 服务发展。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科学发展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

  ⒉ 人才优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⒊ 以用为本。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与条件,引导人才更好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⒋ 创新机制。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破除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人才工作新思路,推出人才发展新举措,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⒌ 高端引领。培养造就一批善于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干部,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一批省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⒍ 统筹开发。关心人才成长,鼓励和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行行出状元。加强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培育拼搏奉献、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市内外人才市场,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人才发展总体目标

  根据富民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立足人才发展的现实基础,着眼于我市“四化两型”和“三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的长远需要,2010-2020年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实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人才体制机制与人才发展要求相适应,确立我市在省内中西部地区的人才竞争优势,进入全省人才强市行列。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8万人左右;到2020年,达到49万人左右。

  (二)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⒈ 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目标。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县处级和基层党政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到2015年,全市党政人才总量控制在1.5万人左右;到2020年,控制在2万人左右,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85%以上,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

  ⒉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目标。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打造一支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5.6万人左右;到2020年,达到7.2万人左右。

  ⒊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目标。适应娄底科学发展,加速赶超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7万人左右;到2020年,达到21.5万人左右。

  ⒋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标。适应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充分依靠行业和企业,广泛动员全社会的教育培训力量,努力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2万人左右;到2020年,达到8.6万人左右。

  ⒌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7.2万人左右;到2020年,达到8.7万人左右,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1-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⒍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目标。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能满足人民群众服务需求的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0.5万人左右;到2020年,达到1万人左右。

  三、重点任务

  (一)突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⒈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创新型娄建设,制定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完善风险投资政策,加大对中试环节的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使用和资助力度。倡导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

  ⒉ 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坚定、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的要求,选好配强处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着力抓好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改革创新精神、引领科学发展的战略型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加强领导干部党校(行政学院)轮训、国(境)外学习培训、实践锻炼,不断改善党政领导人才的素质结构。加大领导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推进党政机关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健全选拔任用机制,推行和完善党委讨论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进一步扩大选人用人中的民主。健全权力约束制衡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管理监督。

  ⒊ 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加强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管理机制,帮助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搞好职业生涯规划,着力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建立企业家人才信息库,市委直接掌握和联系一批优秀企业家。

  ⒋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立足产业发展需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重点考虑我市煤炭、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急需的紧缺性人才的实际情况,培养造就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强、专业技术精的实用型安全生产高技能人才队伍。大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制定娄底市“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完善“技能大师”、“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办法,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创造、崇尚技能成才、鼓励技能创新的社会环境。

  (二)突出重点领域人才开发

  ⒈ 新型工业化人才开发。围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提升人才竞争力为核心,加强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和钢铁、有色、石化、轻工、汽车、物流、金融等产业人才开发。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制定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的倾斜政策,引导和鼓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向重点产业流动。依托国家级产业基地、国家级标准检测中心、省级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经济开发区以及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工程,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专家和技术带头人。

  ⒉ 农业产业化人才开发。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持久开发,重点培养一批从事农业种养殖、加工运输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创业致富带头人,一批农村产业基地、专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批农村中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制定出台优惠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优秀农民回乡创业,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参与推广农业新技术,定期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抓好农业产业化的专业协会、产业基地、重大项目三大载体建设,有计划地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一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重大项目

  ⒊ 金融人才开发。适应我市金融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力引进工作经验丰富、熟悉金融市场运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充实到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充分整合资源,初步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教育培训体系,与省内外高校广泛开展合作,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实行“政、企、校”合作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与高等院校签订金融人才培养协议,鼓励高等院校来娄设立金融专业的实习和研究基地。逐步建立金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金融人才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努力创造有利于金融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宣传文化人才开发。按照建设文化强市要求,努力培养一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理论家,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记者、编辑、主持人,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的出版家,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完善宣传文化人才开发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促进优秀人才大量涌现。

  ⒌ 商贸流通人才开发。围绕建设“区域性商贸与物流中心”,加强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商贸流通人才开发。坚持教育、培训和引进并重,鼓励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等,通过单独办学或与国内先进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等形式,增设商贸流通等方面专业或课程。结合招商引资(引企),大力引进商贸流通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到娄底就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在职员工依托高职院校和行业协会等,参加有关短期培训或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⒍ 旅游人才开发。围绕建设“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和生态农业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旅游人才开发。完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突出旅游公司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主体地位,加大旅游业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加强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健全旅游人才评价和管理机制,促进优秀旅游人才大量涌现。

  (三)突出重点区域人才开发

  ⒈ 园区人才开发。围绕加快推进水府示范片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条件和现有的产业、人才优势,大力加强园区人才开发,把园区打造成为人才聚集的“小高地”。在人才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对人才创新创业给予融资、税收、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设人才创业示范区。

  ⒉ 基层人才开发。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壮大基层人才队伍规模,提升基层人才整体素质。制定向基层倾斜的政策措施,建立基层人才的选拔、引进培养、管理、激励、评价机制,解决农村基层党政、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开发过程中的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改变基层人才缺乏的现状。

  ⒊ 贫困地区人才开发。适应加快贫困地区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县市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农业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并且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帮助新化、涟源、双峰等国家、省级贫困县引进重点学科、重点产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急需人才。加大干部挂职交流力度,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工作。

  四、政策措施

  (一)实施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政策

  ⒈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为重大人才项目实施提供保障。加强人才投入产出效益评估,提高人才资金的使用效率。设立市、县两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奖励等。建立重大项目、重点发展领域人才保证制度,提高项目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和区域发展中人才开发经费比例。进一步支持农村和基层单位人才开发。

  ⒉ 健全人才开发投入机制。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加强政府引导鼓励、支持用人单位、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人才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建立人才资金管理制度,加强人才资金动态管理和审计监督。

  (二)实施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政策

  ⒈ 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战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抓好示范性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因材施教,探索实施优才教育。

  ⒉ 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加强继续教育统筹规划,整合培训资源,完善配套政策,构建宽领域、广覆盖的学习教育网络。适应科学发展要求,构建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知识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依托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其他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继续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农村种、养、加工能手和经营能人培养培训。探索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营造人人崇尚学习、全民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

  ⒊ 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建立政府指导下的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点项目等方式,加大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重大人才计划和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国际国内合作等项目,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调动用人单位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对企业、事业单位接纳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学生实习给予政策支持。

  (三)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交流政策

  ⒈ 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开发利用市内外人才资源,采取行政调配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手段,着力引进我市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来娄工作、鼓励留学人员来(回)娄创业的政策措施,制定鼓励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奖励资助办法。对引进的人才及项目在用地、资金及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拓宽柔性引才引智渠道,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鼓励以短期聘用、兼职、合作研究、项目招标、技术指导等方式,大力引进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关键技术等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⒉ 加大人才交流力度。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干部交流挂职,定期选送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周边及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基层,加大县乡党政领导干部与市直部门干部双向交流的力度。建立人才区域交流合作机制,加快“3+5城市群”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积极推动与先进地区人才开发的交流与合作。

  ⒊ 加强引才引智平台建设。加快娄底经济开发区、万宝新区等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园区吸引高层次人才、转化科技成果和推进创新创业的重要作用。加大税收、融资、公共服务领域的体制创新力度,为人才发展平台建设提供支撑。加强与国内猎头公司、人才中心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引才渠道。

  (四)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⒈ 搭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全市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各类人才市场协调发展。加强人才市场资源整合,推进人才市场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建立湘中人才市场,拓展人才市场功能,形成人才集市、专场招聘、网上市场、代理招聘四位一体的大市场格局。推进以市场为基础,以科研院校和企业为主休的创新载体建设,为人才引进与交流创造良好条件。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构建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发展网络人才市场,形成开放的人才信息和公共政策信息共享机制,推进人才市场由集市型向信息化转变。

  ⒉ 强化人才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开发公共服务产品,满足各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创建创业服务网络。加强专利技术运用转化平台建设,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普及和执法保护力度。积极推行网络服务、窗口服务、一站式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

  ⒊ 加强公共服务机构监管。建立人才服务机构准入制度、年审制度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与认证制度,加强行业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公共服务激励机制,研究制定人才中介机构服务等级标准和评定办法,形成科学的信用质量评价体系。严厉查处人才公共服务中的违规行为,建立人才服务业退出机制。抓紧建立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自我管理作用。

  (五)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⒈ 坚持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机制。健全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党委联系专家制度、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健全“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考核制度,把人才发展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第一把手”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使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培养、团结、用好、服务人才。

  ⒉ 改进人才管理机制。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加快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调动企事业主体作用、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转变。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人事制度。

  ⒊ 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的机制。以经营业绩和综合能力为核心,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办法。创新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落实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的自主权。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探索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分类分级评价办法。发挥用人单位评价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专业化的人才评价组织。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化水平。

  ⒋ 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方针,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力度,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扩大基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范围,坚持和完善党政干部任期制和聘任制,健全党政干部退出机制。建立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选聘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岗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

  ⒌ 健全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政府所属人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完善劳动合同、人事争议仲裁、人才竞业避止等制度,维护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构建统一规范、竞争有序、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提高专业化、信息化服务水平。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⒍ 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企业薪酬分配机制,探索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进行奖励,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扩大对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