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娄底党建网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 首页 >> 党员教育 >> 先进典型

山的丰碑--记新化县优秀共产党员,原天门乡金马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成虎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14-12-18 字体:【】【】【

  他是一座丰碑,高高地耸立在新化县天门乡金马村的大山之上,激励着无数人坚定不移地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他是一个楷模,深深地扎根在乡村干部群众的心中,成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典范。

  他是一道路标,无声地竖立在前进的道路上,指引着有志者奋力前行。

  他,就是新化县优秀共产党员,原天门乡金马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成虎。9月初,新化县委作出决定,号召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向刘成虎同志学习的活动。近日,中共娄底市委亦将作出决定,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向刘成虎同志学习。

  从乡干部到村官,他挑起了收拾“烂摊子”的重担

  天门乡是新化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金马村又是天门乡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山村,山高路陡,水源缺乏,全村630人有14个村民小组散居在海拔600米--1200米的大山上,村里离最近的集市也有6公里山路。从1989年2月到2006年4月,刘成虎在金马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岗位上已整整干了18个年头。4月15日,当身患癌症的刘成虎拄着拐杖,准备像往常一样去指挥修建村级公路时,却发现自己已经站不起来了。他用尽全身力气刚一挪步,就“咚!”的一声,跌倒在自家的门槛前。临终前剧烈的疼痛让他倍受煎熬,咬紧牙关的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始终没有呻吟一声,门槛和地面上留下了他用手抓过的一道道痕迹。刘成虎在历时7年的村级公路即将竣工的时候,永远地离开了相濡以沫的家人和朝夕相伴的村民。4月17日,悲痛欲绝的600多位村民自发地聚集在一起,以最朴素和最虔诚的方式送走了他们爱戴的好支书。

  村民们不会忘记,1989年前的金马村,是一副怎样令人揪心的烂摊子:村里的上交、提留连续3年不能完成任务;村里负债累累,村干部各打各的算盘,谁也不想干;乡里指派干部在村里开了两天的选举会,可没有选出一个合适的村干部;村民超生现象屡禁不止。

  派谁去收拾这个烂摊子呢?当时的乡党委想到了时年26岁的乡计育专干刘成虎。刘成虎从小在金马村长大,又在村办小学当过一年半的代课教师,对村里情况十分熟悉。1987年参加干部招聘考试被录用,既有知识又有工作经验,派他去是再合适不过了。

  从乡里到村里,这明明是“米箩里往糠箩里跳”。面对亲人的嗔怪和好心人的劝阻,从来以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的刘成虎,毅然放弃相对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了金马村,从一个令人羡慕的乡干部,又变成了一个与乡邻们整天摸爬滚打在一起的“村官”,责无旁贷地挑起了收拾“烂摊子”的重任。

  改变金马村的落后面貌,关键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深谙此道的刘成虎上任伊始,就将建立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作为首要任务,现任村支书刘瑞台,比刘成虎大10多岁,在村里颇有威信,刘成虎找到他,想请他担任村主任,刘瑞台知道村里山穷水恶,民风强悍,当村干部既无实惠又无地位,心里十分犹豫。刘成虎推心置腹地与他促膝长谈,掏心掏肺地说:“我们都是金马人,发展金马我们不干,又指望谁来干呢?”刘瑞台被深深感动了,终于爽快地答应了刘成虎的请求。1989年5月,刘瑞台当选为村主任,金马从此告别了村内事务无人过问的历史。刘瑞台当时也没有想到,与刘成虎一搭档就是14年。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村干部最为头痛、最感棘手的工作莫过于收取农业税和上交款了。刘成虎决定以此作为突破口,他一方面以身作则,带头完成上交任务,并要求亲戚朋友发挥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他挨家挨户,过细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设身处地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赢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矛盾终于迎刃而解。金马村落后的工作局面得以完全扭转,此后,不管是上交、综合治理,还是计划生育,金马一跃成为先进,成为乡里的一面旗帜。

  敢于向困难挑战,向命运挑战,他带领村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金马村是典型的穷山僻壤,既无地理优势,又无矿藏,资源十分匮乏。要发展经济,注定要付出数倍于其他村的代价。面对重重困境,以刘成虎为首的村党支部抱成团,率先垂范,带领村民向穷山恶水挑战,向命运挑战,克服一个又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1995年3月,金马村全村通电。村里14个组,一个组也没有撂下,包括只有19人、距村中心地带却有5公里的双江口组。为了通电工程的实施,从1994年9月到12月,在整整3个月里,刘成虎没有回过一趟家,一直守在工地上,带领村民抬杆、竖桩、拉线,没有领过一分钱的补助。当年年底,刚架通的电线被一场罕见的暴雪折断,要在春节前修复已经来不及了。为了防止公共设备被盗,刘成虎和刘瑞台在线路巡查中渡过了1994年那个难忘的除夕。

  1998年10月,课堂湾饮水工程完成。刘成虎四处奔波忙碌,争取了2万元扶贫款,发动、组织和指挥村民投入义务工220个,终于建成了一个容量为15立方米的水塔,周边230名村民的饮水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2000年6月,一些富裕村还在思考“装个电话干什么”之时,偏僻的金马村在扶贫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刘成虎果断决策,将程控电话装到了每个村民小组。现在,全村已拥有62部固定电话。

  2000年12月,村里的颜家山水渠竣工,在“农业学大寨”时期,村里曾挖过一条长7.5公里的水渠,但因水渠不能通到村里,村民一直没有受益。刘成虎领着村民将原有的水渠修复好,灌上混凝土,形成“三面光”标准渠道。接着又带着村民在坚硬的颜家山上开山凿石,新修了3公里水泥渠。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新旧渠道联成一体,颜家山水渠全线贯通,村里的320亩旱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

  2002年2月,金马村千亩有机茶园建成。为了加快村里的产业结构调整,村里决定上马这个由外来老板投资、村民以土地和劳动入股分红的合作项目。从2001年农历腊月起,刘成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这一项目上,他顶着腿上风湿性神经炎的折磨,在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七上颜家山,带着村民练山整地,协调土地兑换中的纠纷矛盾,如今,金马村有机茶园每年可为村民增加收入近万元。

  要想富,先修路。早在1999年,刘成虎就将修好村级公路作为自己的份内之事。他坚信,山再高,高不过人的心灵;路再陡,陡不过人的意志。7年来,一到农闲时节,他就带领村民奋战在工地上,谁也数不清7年来刘成虎的手上蹭破了多少血泡,背上脱掉了多少层粗皮。在村民们长年累月的辛劳中,公路一尺一尺地延伸着。2006年6月,金马村全长10.8公里的村级公路基础工程全线竣工,村民终于结束了肩挑手提去赶集的历史。

  与病魔抗争,与时间赛跑,他舍小家为大家,无怨无悔地把心都掏给了老百姓

  刘成虎的小儿子刘俊今年15岁,还在天门中学读初三。应我们的要求,小刘俊打开了爸爸那个塞满了各种获奖证书的抽屉,泣不成声地说:“爸爸……对我们很好,但对公家的事更上心,只要公家有事,即使走不动,也要挪着去……”

  1993年2月,刘成虎在卫生院做了节育手术,因为体质虚弱,医生要求他在卫生院就地休息一个星期。第二天,因颜家山组山林权属问题引发群众冲突,一场集体械斗一触即发,其他村干气喘吁吁地跑来,向正在卧床休养的刘成虎报告。心急如焚的刘成虎不顾妻子和医生的劝阻,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地赶了6公里山路,硬是爬上了海拔1200米的颜家山。闹得不可开交的村民们看到刘成虎挂满汗珠的蜡黄的面容、浑身湿透的嬴弱的体态和手中的拐杖后,立马就停了下来,在刘成虎的耐心劝解和引导下,冲突事件终于平息。

  2005年5月,经过刘成虎的多方争取,金马的村级公路建设成功地纳入了新化县“通达工程”项目。兴奋的刘成虎此时却四肢无力,头晕目眩。在亲人和乡亲们的再三劝说下,他抽出时间去长沙看了病,经医院诊断是肝硬化,深知来日不多的刘成虎回家后没有跟任何人说起自己的病情,只一个劲地要加快村级公路的修建速度。从此,刘成虎成天扑在工地上。7月,他的病情再次恶化,形容枯槁,连走路都相当困难。他拄着拐杖仍天天去察看工程进度,检查工程质量,处理征地纠纷。刘瑞台劝他说:“老伙计,快去治病吧,身体要紧。”刘成虎回答说:“村里的路还没修好,我着急呵。不修好这条路,我死不瞑目!”

  1989年,刘成虎担任乡计育专干时,工资是182.50元。18年后,与他一起录用的集体干部,绝大多数已成为国家公务员,工资超过1000元。但刘成虎仍然是一名集体干部,职务是金马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月工资230.50元。

  刘成虎上有年过七旬的父母,下有正在就读的两个儿子,家里经济压力很大。前几年妻子陆志娥劝他辞掉支书职务,夫妻俩一起外出打工,刘成虎对她说:“打工虽好,可不是长久之计。像金马这样的村,如果自身不发展,世世代代都只能替人家打工,我想多干几年支书,把金马建设好,让全村人民早日脱贫致富。”丈夫的工作做不通,2002年2月,陆志娥只好独自前往北京、深圳等地打工,以维护一家人的生计。孩子进入高中读书后,家庭的日常开支就更大了。2005年8月,十分懂事的大儿子刘健(时年16岁)也放弃了学业,跟着母亲一起打工。当刘成虎去世时,他的家人都不在身边,刘成虎的妻子对记者 说,这是她们母子今生今世最大的遗憾和痛苦。

  2005年6月,刘成虎觉得自己干工作已力不从心了,经妻子再三催促,他决定去长沙检查一次,临走前他从村里的信用站借了1万元。长沙之行让他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从医生手中接过自己身患绝症的诊断单时,刘成虎的手在剧烈地颤抖,去日无多的巨大痛苦和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留恋,一齐向他涌来,在他的心里不停地交织、回旋、碰撞……坚强的刘成虎终于平静下来。自己要做的事太多,必须与病魔抗争,与时间赛跑。他决定不再花那些无谓的钱,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翌日,他迅速返回村里,把剩余的7000元钱还给了信用站。

  陆志娥外出打工后,一直按月将工资寄给丈夫。据她统计,4年以来,她一共寄回了2.5万元。在丈夫去世后,她清点了家里的债务,共欠1.7万元。她说她并不觉得奇怪,因为丈夫资助困难村民已经成了习惯。村文书邓易仁与刘成虎是邻居,对这些事情比较清楚。他说:“刘支书经常拿自己的钱去慰问五保户,为最困难的村民代交集资款,为群众排忧解难他从不公开宣扬,也从不图回报。”

  刘成虎干了18年的村支书,到去世时仍然欠账1.7万元的消息传开后,村民心里非常难过。当得知有人愿意组织村民集资为刘支书还债时,陆志娥坚决地摇了摇头:“村民还很穷,金马人的钱应当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啊!”这一朴素的话语,折射出这位支书妻子崇高的情怀。

  岁月不会忘记,山水不会忘记。正是年富力强时节的刘成虎走了,44岁的他走得太匆忙。他留给乡亲们的是深情的呼唤,留给亲人的是无限的思念。千山万壑望君还,刘成虎没有走,他把一个共产党员的执著追求,把一个党的基层干部的爱民情怀,永远铭刻在金马村的山山水水之间,永远铭刻在无数村民的心里……

  (记者: 谭清华 肖思林 贺朝新 通讯员: 袁华新)

  (稿源:娄底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