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娄底党建网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 首页 >> 党员教育 >> 党课精选

市民政局: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推进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14-12-24 字体:【】【】【

邓 志 洪   

(2014年4月)

 

同志们:

上周我们召开了全局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动员大会,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督导组的要求和活动内容安排,接下来进入学习教育环节。今天,就由我给大家来讲第一课,与其说是讲课,不如说是借这个机会和同志们一起谈一谈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并围绕“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结合我们的工作做个交流和探讨。为了使一些枯燥的理论性的东西听起来不那么乏味,准备了一个简单的演示文稿,可以让这堂课的内容更通俗易懂,也更形象生动一些,大家可以一边听一边看。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的工作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上升到关系国家繁荣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高度,提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着手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说,这正是这一活动开展的一个历史背景和原因。那么围绕这一核心,我想讲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究竟包含了哪些基本理论。也就是它的理论来源和哲学根基是什么?要求我们明确到底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们又需要掌握哪些理论要点。第二个问题就是从历史的角度,讲一讲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第三个问题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特点与内容。第四个大问题是从我们民政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工作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看看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去实践党的群众路线。

一、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群众观

1、定义

群众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

毛泽东同志曾经把群众做过五个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说明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于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并长期执政,具有的决定性意义,正因为如此,群众路线成为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他的五个比喻是:一是把群众比喻为“铜墙铁壁”: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 二是把群众比喻为“眼睛”:“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起,保卫人民,犹如保卫你们自己的眼睛一样,依靠人民,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三是把群众比喻为“上帝”:“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四是把群众比喻为“土地”:“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五是把群众比喻为“水”:在谈到和人民群众关系时,毛泽东常用这样的比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刘少奇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

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一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二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对人民负责,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三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 

四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一切依靠群众,就应该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应该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

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群众观点的内容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完善: 十三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又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2010年中央又提出和增加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群众观点的内容深刻阐明并正确规定了我党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关系,以及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作风。

说到这里,我想给同志们讲个希腊神话里的小故事。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英雄安泰是大地女神的儿子,每当他与敌人决斗遇到困难时,便往他的大地母亲身上一靠,由此重新获得力量,可以击败任何敌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它的武功秘籍就是“接地气”。后来,他的对手赫拉克勒偶然发现了这一秘密,便抓住机会把他高高举起。失去力量源泉的安泰顿时无还手之力,盖世无双的英雄最终命丧敌手。这个故事其实说的也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事业蓬勃发展、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离开了人民的支持,我们就会寸步难行。  安泰失败的原因,是由于离开了大地;共产党员如果脱离了群众,也必然会走入思想和行动的盲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必须“接地气”,必须要向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的“衣食父母”,也就是人民群众靠拢。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基于这一基本的群众观,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们务必做到: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当英雄,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把人民群众当老师,全心全意向人民学习;把人民群众当亲人,紧密联系人民群众。

就像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说的“群众最可敬,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力量,社会的财富靠他们来创造;群众最可爱,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他们就真心实意地支持你;群众最可怜,他们确有许多实际困难,而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群众最可畏,不管什么人,惹怒了他们就可以使你垮台。”

作为身处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第一线,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前沿的民政人,我们也要时刻保持着郑板桥先生的警醒与感悟“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意思是躺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的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疾苦号寒的怨声。在州县里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小官吏,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画上的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只有拥有了这样的情怀和心境,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群众观点,才有可能真正去践行群众路线。那群众路线讲的又是什么呢?

(二)群众路线

1、群众路线的科学表述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分不开的。群众路线作为我党的独创,它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之一,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

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表述是这样的:“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立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是我们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的方法论内容。概括起来就是,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工作方法,。

一切为了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这个观点解决的是“为了谁”的问题,也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鲜明的指出“依靠谁”的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说明的是“交给谁”的问题。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遵循的根本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它的实质,就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党安身立命之本、长盛不衰之基。

在河南内乡县县衙的三堂前,悬挂着一副对联,就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幅对联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他精辟的阐述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之间的辩证关系,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2、群众路线的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群众路线科学体现并具体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石。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看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史,到生产方式变革史,(如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到信息化时代的变迁,生产工具的原始化到机械化到如今的信息自动化等等)再到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无一不是由劳动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所以他们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朝历代新老政权更替的背后都是一次又一次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变革运动,从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推翻秦始皇暴政,到毛泽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创立一个新中国)。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可以说,他们是生产的主体,是利益的主体,是权力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体。

二是群众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哲理。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从群众中来”,在哲学上这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是领导者正确决策的源泉和必由之路;“到群众中去”,在哲学上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这是领导者的决策得以检验、修正、充实和提高的正确途径。这就是《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讲到的,“将群众的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样一个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真理。”

三是群众路线揭示了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的历史充分证明,党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从党的群众路线的角度来看待共产党人的权力,其中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共产党人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二是共产党人的权力要替人民办事。共产党人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那么这种权力就应该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就要了解和集中人民群众的意愿。既然共产党人的权力要为人民服务,要替人民群众办实事,那么,每一个掌权的共产党员就必须树立公仆意识,一切对人民负责。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整篇讲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有两个词,一个是党,一个是人民。而这两者的关系,决定着我们党的命运和前途。他强调的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如果党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从根本上失去先进性,以致最终失去执政资格。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党的历史经验表明,群众路线和党的宗旨,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功的重要保障。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可以说是群众路线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通过梳理党的群众路线历史演进过程和在全党范围内多次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党的群众路线历史演进过程

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就明确认识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早在建党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中国共产党就有了群众路线的思想萌芽。

(1)大革命时期。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组成大的‘群众党’”。这就讲得很清楚,要“到群众中去”,这就是今天我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最基本的表述。1925年2月,党的四大又明确指出,“要尽力发展我们自己党的组织,力求深入群众”。毛泽东和党的早期领袖们也反复强调做好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但党在这一时期尚未明确提出群众路线,群众路线还处于萌芽状态。

(2)土地革命时期。1928年11月,李立三根据党的六大精神首次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1929年9月,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明确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没收地主豪绅财产,也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同志也开始倡导,要到群众当中去,搞调查研究。我们现在翻开《毛选》,首先有两篇文章,就是《关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都是毛泽东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成果体现,所以毛泽东同志很早就开辟了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的良好风气之先河。他在1929年4月的一次讲话中强调,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树立争取群众的观念,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随时都要念叨 “争取群众”

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中,提出了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党的群众路线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开始不断完善和成熟。抗战时期,我党在延安展开了著名的整风运动。1943年6月,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撰写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概括,提出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

 (4)解放战争时期,党的七大通过的新党章写入了群众路线。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群众路线被正式确定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

(5)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对群众路线又作了新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新的概括。

(6)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文革”结束,群众路线曲折发展。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党的群众路线被片面等同于群众运动,给党和人民造成沉重灾难。

(7)改革开放以来、群众路线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开创性继承、发展和创新。群众路线被定为毛泽东思想“三大活的灵魂”之一;群众路线表现更加完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并写入党章。

总之,党的群众路线是建党90多年来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艰辛摸索与总结而取得的成果。

我国历任党的领导人都从不同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群众路线。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国历任领导人对群众路线做出的精辟讲话的摘要,这些摘要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里写道: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党离不开群众,而群众却是独立于党之外的力量,党和群众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 

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党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六十年的斗争历史形成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江泽民同志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到“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要“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贯彻到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群众利益无小事” “以人为本”。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常委见面会讲话》中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历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内容

在党的历史上,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整风、整党运动或活动中,大都涉及群众路线教育,整理一下大概有一下一些运动:

1、延安整风运动。1942年开始的这次整风运动,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同志做了两个很好的报告,一个是《整顿党的作风》,一个是《反对党八股》,至今都很有影响力。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式,纠正宗派主义的党风和官僚主义的政风,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建设一个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更加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我们党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的七大将群众路线定为党的根本政治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47-1949年的土改整党运动——历史上第一次全党范围内的整党。解放战争开始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和战略进攻阶段。为解决党内不纯的问题,整编党的队伍,彻底揭发各种离开党的路线和政策的错误思想,保障土地改革顺利进行,支援解放战争,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党运动。这次整党运动,提高了党的纯洁性,密切了党与群众的关系;保障了土地革命彻底完成,推动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但是,由于党对党内不纯的状况估计过于严重,对土地革命任务要求过急,加之受错误的唯成分论和片面的贫雇农观点影响,在整党的过程中也造成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但其中很多问题很快得到了纠正。

3、1950年整风运动。此时全国仍未完全彻底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势力仍然存在。上级领导机关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中下级领导机关习惯用粗暴、强制、单纯行政命令的办法去完成任务的命令主义作风;以及党员、干部中轻视群众的功臣思想、“革命到头”思想和一些腐败蜕化的苗头。针对这些问题,主要采取讨论会、座谈会、人民代表会以及个别谈话等方式,对脱离群众的思想作风问题进行整顿,对严重的违法渎职的官僚主义者进行必要的纪律处分。此次整风是执政党建设的开篇之作,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4、1951年—1954年的整党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员数量增长迅猛,(在解放前后的两年中,党增加了200多万党员,仅在1949年就发展了145万人左右,)对这些新发展的党员还来不及进行有计划的考验和培训。部分老党员和干部出现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情绪,滋长了官僚主义作风,忽视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出现贪图享受、革命意志衰退的问题。另外,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求。针对这些问题,在着重思想整顿基础上进行了组织整顿。通过这次整党运动,党风和社会风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清除了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和享乐情绪,纯洁和壮大了党组织,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战斗能力。

5、1957年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条件下,为加强党的建设而进行的大规模的具有开创性的尝试,八届二中全会提出准备在1957年开展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结束.这次整风运动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开始,后被反右扩大化打断。

6、1969-1971年的整党运动。这是“文革”期间进行的一场以“整党建党”“吐故纳新”为基本任务的整党运动。由于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的方针、政策上的一些错误,致使这次包含群众教育的运动不仅没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给执政党建设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7、1983-1987年整党运动。在思想、作风、组织上对“建国”以来党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整顿。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用三年多的时间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这是建党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党范围内的整风。

8、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实践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数次全党范围党建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

(1)1998年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2)2004年开展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3)2008年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4)2010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5)我们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这些教育实践活动都包含了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群众路线教育,都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健康发展,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从上面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年代靠的越近,开展的运动就越多。按照中医的说法,人体在缺乏什么元素的时候就会想通过吃什么来进行弥补,叫“以形补形”。这里有一首打油诗很形象地说明了我们这些年来党群关系的演变情况:

“五六十年代同吃同住,摸得到脚;

七八十年代上广播,听得到声;

九十年代坐小车,看得到烟;

现在只能在电视上瞧得到影”

我们现在的大楼越来越高了,离群众却越来越远了,所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越来越有必要了。

从历次的整风运动和活动的经验看,要搞好教育实践活动,一是要思想到位,方能行动自觉,正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首先必须摒弃模糊认识,破除思想障碍,充分认识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要动作扎实,方可取得实效。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学习教育听意见、查摆问题作批评、整改落实抓制度,才能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打折、不走样。三是要作风过硬,方能避免误区。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必须以好的作风作保障,才能防止步入“空对空”、“一刀切”、“封闭式”、“两张皮”等问题。

 

三、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点鲜明,内容充实

与以往的思想教育活动相比较,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特点更加鲜明,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充实。总的来说,开展此次教育实践活动形势更紧迫,意义更重大,指导思想更全面、目标和要求更明确,重点和任务更突出,要求也更严格。

(一)开展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强烈。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是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要继续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脱离群众的考验;面对要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面对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等等。我们是在面对着这一系列危险、考验和挑战的背景下开展的。只有认识认清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把宗旨意识强化起来,把群众路线这面大旗高举起来,让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党员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从而夯实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二)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内容更强调了为民务实清廉。将党的群众路线定位为“为民务实清廉”,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为民务实清廉,共同构成了继续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突出了从领导做起。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打铁先得自身硬”。所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还明确规定,这次活动的对象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同时要求全党同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四)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切入点更具体明确。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体现了党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能力与信心,昭示了执政党的坚强意志。

(五)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更加强调了制度建设。这次活动,郑重提出了从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到各种接待制度、福利待遇制度、经费管理制度、会议活动制度等一系列具体而明确的制度建设要求,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强调了靠制度、法规管人。

(六)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更严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这一总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俗鲜明、符合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既强调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又突出了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治理和查处的坚定决心。

四、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促进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上次的动员讲话中,我具体讲到了开展此次活动的形势背景、重要意义、总体要求、活动重点、关键环节和目标任务,并结合民政党员干部队伍的现状和民政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难题,从思想上、作风上、方式方法上做了一些剖析,提出了个人的看法意见和解决办法。今天这堂课的最后落脚点或者说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引导、教育深化、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此来促进我们的民政工作全面健康快速地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接下来,我就和各位谈谈如何借好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东风,充分利用好这个良好契机,自查病因、对症下药,全力以赴、驱除沉疴,洗心革面、重塑威仪,扎实行动、力求实效。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努力践行“五个实现”。

(一)以理想信念为基点,实现思想认识大转变。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而保持思想的纯洁性,坚定明确的理想信念,最重要的是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这也是我们通常讲到的要做到“三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当然,以上是从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宏观层面来讲的,那么,小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乃至每一个个体,包括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我们又该如何做呢?我想,最起码的一点要求就是:我们心中既要有明确的理想目标(解决一个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该干好什么的问题),又要有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解决一个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地办好我们今天的事情,又不能忘记远大目标,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要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神圣感。这也是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要花大力气解决思想滑坡、精神萎靡、消极懈怠的懒惰之性、暮气之风。这种现象在我们民政的党员干部队伍中肯定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的,甚至在我们一些领导干部的身上、心中、言行举止中都有深浅不一的表现,值得我们好好对照检查、认真反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到的:“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明确方向,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实现大转变。

(二)以知行合一为导向,实现学习能力大提高。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周期越来越短,可以说是一个需要用光速来描绘和跟踪其速度的时代。要跟上和赶超这样的时代,对人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身处日常繁琐工作之中、面对浩瀚书海,我们常常感到时间易逝、路径难觅。怎么样才能在有限的宝贵时间里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信息?怎么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那点仅有的时间去了解熟悉自己必须掌握运用的政策法律法规等等,这些都是摆在你我面前并困扰大家的难题。其实,说到底,这就涉及到一个学习能力的问题。所谓“学海无涯”说明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生就是一个把限的时间投入到无垠学习之海的过程。但学习并非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不是单纯的看书读报,学习也更不等同于学习能力。我记得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积极倡导“知行合一”的学教理念,我认为这对当下我们如何去学习、怎么去开展工作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我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是:“知行合一”就是先知而后行,先学而后立。正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因此,同志们,历次的学习教育活动或是整风运动,我们都不能单纯地去把它看成是一种政治活动或是政治作秀,其实,通过这样的学习教育活动,有利于我们提高获取资讯、甄别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世情国情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有利于我们增强明辨是非辩别真伪的定力,这些都是提高学习能力或显性或隐性的具体表现。同样的道理,以知行合一为思想导向,我们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学、可以深入基层去学、可以向人民群众学,只有在无止境的无声息的无功利的学习中,我们才会慢慢感觉到自己的双手变灵活了,自己的大脑变聪明了,自己的思路变清晰了,自己内心变强大了。

(三)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实现服务水平大提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系。这给我们做好民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民政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使命,民政工作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只有诚心改善民生,恒心为民造福,才能充分发挥民政工作调解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2013年,全市民政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民政厅的精心指导下,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年工作任务圆

满完成,全市民政事业取得新发展、新突破。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市仍然存在数十万需要关注和服务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我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他们需要我们在遇到灾害时及时维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基本生活生产权益,他们需要我们保障他们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还有老、弱、孤、残需要我们更悉心的照顾,还有广大复退军人和部队老同志的政治经济待遇需要得到更完善的落实,还有很多很多……

习近平同志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老乡们过的好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算是达到了,现在,同志们,任重道还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继续秉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思路和“创一流、出特色、无事故、保稳定”的工作目标,坚持深化改革与保持持续发展相统一、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业务发展与能力建设相促进,努力实现 “五个围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围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改革创新水平;围绕发挥民政在社会服务中的支撑作用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围绕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围绕建设务实高效廉洁民政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民政干部队伍素质),通过“五个确保”(确保围绕大局开展工作、确保民生政策落实到位、确保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确保干部作风明显改善、确保民政事业科学发展)实现全市民政事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四)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实现工作作风大转变。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扎实搞好此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全局系统党员干部“把身沉下去,把心静下来”。比如,我们计划开展的“党员干部下基层、访贫问苦结穷亲、联帮共创转作风、解难惠民促发展”活动,通过加强与民政服务对象、民政基层单位的沟通联系,增强认识,增进感情,提升保障水平,打造务实民政。以进群众门为方式,知群众心、了群众难、解群众愁。比如我们广泛开展的“访基层群众,问干部作风”意见建议征集活动,通过意见建议的广泛征集,自愿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引导群众表达合理诉求,全力维护其合法生存生产生活权益,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再比如,我们在民生服务窗口行业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等多项评比活动,在评比中不断端正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通过搞活动的开展,以评促进,使群众安心、舒心、顺心。在各个环节多项活动的开展中,广泛采纳群众的意见良策,查摆问题,整改问题,梳理整合,再形成规章制度。通过刚性约束,将 “群众满意”的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树立民政良好社会形象。

(五)以为民务实清廉为要求,实现方式方法大创新。

如今的民政工作早已不是传统意识里的“拜拜年、送送钱”了,现代“大民政”的工作格局应势而生。我们民政职责职能范围扩大了,手里掌管调配的资金增加了,面对的服务对象倍增了,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递增了等等,所有这些工作的开展,群体利益的维护,困难问题的解决,物质资金的使用监管,规章制度的掌握运用,需要我们积极行动,大胆创新。有人要问,天天讲创新,那到底创新什么呢?我想,当务之急就是要按照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也就是“为民务实清廉”这六个字,实现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过去,我们的工作方法大多是简单粗陋的,直截了当的“鲨鱼式”,缺少了一点人情味;现在,我们得放下身段,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确保清正廉洁,不能“居庙堂之高而不知江湖之远”。这需要自律、他律双管齐下,需要柔性、刚性管理一齐上马,所以,这次的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要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从而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切实搞好,把“群众上访”变为“亲自下访”。让“群众投诉”变为“群众倾诉”,这就是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因方式、方法改变而带来的明显改进。另一方面,务实是所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终极目标。只有务实求实,我们的管理方式才会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利益主体的多元、服务对象的多样、利益诉求的多变进行相应的及时的改进完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就集中突出一个社会管理,而民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的窗口服务行业、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公益慈善组织等等,都需要适应形势需要,及时整合资源,调整心态位置,取长补短,查漏补缺,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力献策。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而民政工作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基层,民政人处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核心理念的最前沿,我们必须始终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推进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使我们的民政事业如马克思所言“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最后将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的一段话送给大家,聊以共勉:“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我的讲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