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14-12-28 字体:【大】【中】【小】
---市城管执法局党委书记、局长 谢万春
2014年4月9日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体会和宝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长期实践的结晶。在新时期新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会变,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变;党的历史任务在不同时期会变,但党的性质宗旨没有变;党的方针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变,但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没有变;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会变,但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没有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会变,但党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没有变;经济发展生活条件会变,但我们党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政治品格没有变。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会变,但人民群众作为时代主体的地位、推动时代发展的历史作用不会变。群众观决定着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决定着群众基础。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因此,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观点。
一、群众观点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观点,群众方法是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观点是我们党长期的革命和执政以来坚持发展的重要法宝、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㈠全面理解群众观点的基本内涵。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也有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过贵民、重民的思想。中国先秦思想家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住行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数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而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比如,安徽凤阳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比如“水壶的故事”中说,瓦特小的时候,看见炉子上壶里的水沸腾了。蒸汽把壶盖顶了起来,瓦特从中受到启发,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成为著名的发明家等等,都能够说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二是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一切权力的所有者,领导干部是被人民推选、受人民重托、代表人民来行使权力的。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明确,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所有的领导干部只能掌权为民,绝不能以权谋私。一些党员干部对权力从何而来,为谁掌权、为谁服务、如何用权等问题上意识模糊。有的认为“权力是个人奋斗得来的”,于是对“以权谋私”不以为然。有的认为“权力是上级给的”,于是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 这些都是十分错误的。权力一旦背离了人民群众这一主体,就必然走向腐败,这也是经过时间和实践证明了的铁律。权力,既可以成就一番事业,铸就人生辉煌,也可以使人走向堕落,成为千古罪人。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父母早亡,被乡亲们拉扯长大,党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从一个生产队记工员一步步成长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他本应对人民群众怀有着深厚的感情,但随着职务的升迁,权力的扩大,渐渐淡忘了人民群众,引起阜阳干部群众的强烈不满,称其为“王坏种”,他听后还自嘲地坦言道,那是人民内部矛盾。
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全部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应如何坚持党的宗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践中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一,既要讲物质利益原则,又要讲理想讲信念。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不是什么超人,都要讲个人利益,都需要有物质享受,毫无例外地都希望过富裕的幸福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每一个人都要与商品、货币打交道,依法该挣的钱还要挣,依按劳分配原则该拿的钱也要理直气壮地拿。党的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也适用于党员,所以党员带头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应是允许的。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讲职业道德,讲精神文明,作为共产党员还要牢牢记住自己的最高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目标。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作为共产党员,则应该是先公后私,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的利益,而不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如果只一味追求物质利益,一切向钱看,坠入拜金主义的泥坑,见利忘义,去干那种损人利己,巧取豪夺等违法乱纪的事,那就与坚持党的宗旨风马牛不相及了。所以,处理好讲物质利益和讲道德,讲理想、讲信念的关系十分重要,也是坚持好党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体现。第二,既要坚持商品交换原则,又要坚持党性原则。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使人民尽快奔向小康,逐步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自然要坚持商品交换的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发生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不良现象,搞权钱交易就是一种最为突出的表现。本来,干部手中的权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但有的人却要把权当作自己谋私利的手段,搞以权换钱;有的人,明明是自己份内该办的事也不办,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等这些,都败坏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极大地损害了党群关系。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是把权力商品化,严重地违背了党性原则,也违背了商品交换原则,因为两者不具备有等价的交换价值。必须分清,商品交换原则是商品经济的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党性原则是党员思想行为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商品交换原则属于经济范畴,党性原则属于社会政治范畴;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商品交换原则,而指导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只能是党性原则。所以,既要看到两者之间有联系和一致的方面,更要看到两者之间还有不同与差异的一面,不仅不能把两者相互代替,更不能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政机关中的政治生活和公务活动之中。第三,既要讲按劳分配原则,又要讲无私奉献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国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要求以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劳动者根据自己所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领取劳动报酬。按劳分配原则的本质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反对平均主义。这种分配方式,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而必须坚持。但那种一事当先,先替自己打算,凡事先问给多少钱,钱多就多干,钱少就少干,不给钱即使是于人民有益的事也不干,搞按酬付劳的情况,是与共产党人应有的思想品格完全不相符合的。共产党人还要讲无私奉献精神,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一生“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精神;“心里只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精神;“甘当人民的螺丝钉,公而忘私”的雷锋精神,都应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按劳分配的方式,在现阶段虽是我们谋生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它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所以,在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同时,还要大力发扬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是一切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最有发言权。从根本上看,向人民群众学习,实质上是向实践学习,也就是“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因此,党员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要树立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然而,有的党员和领导干部不能心甘情愿地深入基层,进行扎实、细致、全面的调查研究。邓小平同志曾经批评指出:“因为他们自以为是先进分子,是领导者,比群众懂得多,因而遇事不向群众学习,不同群众商量,所以他们出的主意总是在群众中行不通。”党员干部如果不愿同群众拉家常,那就无法了解到群众的真实想法;如果不是出于真心访贫问困和调查研究,而是迫于形势去应付差事,就会陷入被动状态。党员干部只有情真意切地躬行到群众中去,促膝谈心,学习请教,与他们打成一片,才能充分表现出对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真挚情感和尽心竭力的崇高职责;才能增强感性认识、增进共识、唤起力量,取得“真经”,学到“真谛”;才能使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活起来、干劲鼓起来、作风实起来,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好起来。
五是对党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是党的群众观点的一个重要内容。共产党员必须始终以这一观点作为自己一切言行的准绳。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性和人民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刘少奇同志曾经说过:“每个党员对人民负责,即是对党负责,对人民不负责,即是对党不负责。要理解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要使二者统一起来,不要使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我们党的全部历史,反复证明了一条真理,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只要我们自觉坚持这一真理,我们党就能深得民心,步步胜利;反之,就会违背民意,就会使党变质。大家都看过电视连续剧《包青天》,在《五鼠闹东京》中,宋皇为了疗治母疾,强令开封(东京)全城戒严,重兵断路,逐屋搜索,限时破案,务必将盗窃宫中夜明珠等三宝的五鼠人赃俱获。包拯在严伤展昭等精兵良将明查暗访五鼠之外,对皇上的戒严令以死力谏,理由是执行皇典的措施会一城惶恐,扰民太深。他一身正气凛然,既对皇上负责,也对老百姓负责。三年困难时期,面对内忧外患,国家主席刘少奇深入山乡用棍条翻动查看乡民路边遗粪,从粪便中多为草根渣滓而知道有百姓挨饥受饿,难过得黯然神伤、泪花烁烁;彭德怀、陈毅等老同志,深恶浮夸风之祸烈,倡议实事求是,为民鼓与呼。他们既对党负责,也对人民负责,光明磊落、正气凛然 。
六是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军队缺了补给,人民群众送上吃穿,减了员,人民群众送来自己的儿郎,有了危险,藏身于人民群众的“青纱帐”中化险为夷。正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军队才能勇往直前,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我们党才能披荆斩棘,赢得了革命的胜利。人民群众是可靠、可敬、可爱和可亲的。胡锦涛同志曾经告诫全党:“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明白,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人民群众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主体,离开了这一主体,我们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举例我局的创园和创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利益奋斗。所以说,既要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又要坚持教育引导群众,二者是完全统一的。一位历史学家分析指出,中国几千年封建官场最“秘诀”处,在于一个“推”字。衙门之间推诿扯皮,上下之间闪烁其词,当了官儿尸位素餐,遇到事情绕开撇情,形成了不愿作为的风气。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同志,满足于工作任务的一般号召,不注重和不善于在作了一般号召之后,紧紧地接着从事于个别的具体的指导,因而使自己的号召停止在嘴上、纸上或会议上,而变为官僚主义的领导。”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本应是鱼水关系,而不是蛙水关系,更不是油水关系,做到德能正其身,才能胜其职,言能明其义,笔能成其文,敢于直面困难、正视矛盾,主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满腔热情、高度负责地承担义务和履行职责,坚定不移地把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身先士卒,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各方面积极因素,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研究思路、制定办法、艰苦创业、奋发有为。
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正确对待群众。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密切联系群众还是脱离群众,不仅是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更是政治立场、党性原则问题。领导干部“在位”时间越长,越要防止脱离群众;信息渠道越多,越要防止忽视民意;通讯手段越发达,越要防止听不到真实的声音;交通条件越便利,越要防止不深入基层和群众。正确对待群众,就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就是要正确对待群众诉求,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竭尽全力为群众服务。
二是要正确对待组织。任何党员干部的成长,不论职务高低,都离不开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他们任何事业的成功,也离不开组织的信任和支持。也就是说,任何党员干部,只要离开了组织,就一事无成。我们要正确对待组织的信任、组织的选择、组织的安排,真正做到党叫干啥就干啥。其实,做领导干部不容易。古人讲:“高处不胜寒”、“官大有险。”三百年前,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就这样写道:“书生终日苦求官,做得官时步步难,窗下多少怀抱事,未曾实施泪潸然。”现在有的人,总觉得怀才不遇,没有当上官,牢骚满腹,当上了官又总想快点当更大的官。有的人无事时嫌官小,有事时嫌官大。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些成绩,就自以为了不起,用以向组织伸手要官。个人有成绩、有进步,该怎么看?陈云同志说得好,第一,人民的力量;第二,党的领导;第三,个人才智。并强调,这个次序不能颠倒了,否则容易过分看重个人的作用,以致头脑发热,神志不清,说些热昏胡话。每个党员都是组织中的一员,都要相信、依靠组织,决不能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更不能背离组织。有的同志总认为组织不了解自己、亏待自己,整天牢骚满腹,这就不可能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党员干部要不忘党的培育之恩和人民的养育之情,以一种感恩的心态积极投入工作,以无私奉献去回报组织和人民,这既是党性要求,也是为政准则,更是做人根本。
三是要正确对待权力。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权力具有两面性,正确对待权力,恰当运用权力,就能造福人民,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相反,如不能正确对待权力,甚至滥用权力,使权力发生变质和扭曲,就会祸国殃民,把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内乡县衙有一幅清代内乡知县、浙江嘉兴人高以永撰写的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士大夫尚且如此,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人民。有人总结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时说:“布尔什维克党20万党员的时候,夺取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200万党员的时候,夺取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近2000万党员的时候,却丧失了政权”,这说明一个政权只有顺从民意、为民谋利,才能蓬勃兴起、长盛不衰。一旦背离民意、失去民心,必然迅速崩溃灭亡。有些同志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自己的官职是上大学上出来的,是工作进步的结果,是应有的报答。正是这样一种糊涂的认识,认为自己的权力是自己奋斗的结果,那么利用手中的权力给自己一些方便、谋一些好处,似乎道理说得过去。当思想滑向这种境况的时候,就有可能滑向贪污腐败的深渊,因为你已经把权力私有化,已经把权力与人民群众割断了,割断了来源、割断了历史。
四是要正确对待责任。对领导干部来说,权力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一个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掌握了权力,同时也就有了不同于一般人的重大责任。因为他们的一个主意、决策甚至态度,往往关系到一项工作的成效,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兴衰,并在全局上下产生重要影响。有些同志在行使权力过程中,与其所担负的职责不甚相符,只想着权力带来的地位、待遇、荣誉,忘记了自己应负的责任。有的工作敷衍塞责,习惯于大话空话,自以为会开过了,话讲过了,领导责任就算尽到了;有的工作出了问题,不是查找原因,吸取教训,而是上下周旋,左右摆平,千方百计地推诿;有的奉行好人主义,左右逢源,回避矛盾,“多栽花,少栽刺”、“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任其职而不尽其责”,那些因失职渎职而受到处分的干部,就是最好的佐证。这种行为与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虽然不同,但同样玷污党的形象,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一些单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领导责任意识淡化,用在应酬上的时间太多,用在工作上的心思太少;对个人名利考虑太多,尽职尽责考虑太少。山西临汾市新塔矿业矿库发生溃坝事故,山西省省长孟学农引咎辞职,副省长张建民被免职。孟学农曾任北京市市长,因抗击非典不力被免职。还有石家庄三鹿婴幼儿奶粉污染事件,相关责任人员受到了严肃处理等等。这些都说明,不管你是省长还是科长,只要占着一个位子,就要担一份责任,尽不到责任就是失职。因此,我们无论干什么工作,在哪个岗位上,都要牢记职责,恪尽职守,高标准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每一项任务,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五是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需要有良好的心态。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修养程度的体现。不能志大才疏,眼高手低;不能心浮气躁,利欲熏心;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维尔纳说:“真正的雄心壮志几乎全是智慧、辛勤、学习、经验的积累,差一分一毫也达不到目的。至于那些一鸣惊人的专家学者,只是人们觉得他一鸣惊人,其实,他下的功夫和潜在的智能,别人事前未能领会到!”有位画家,作品不少,但卖不出去,于是到处请教。一老画家问:这一年来,你画了多少幅画?答:有上百幅吧,灵感一来,有时一天可画一幅。老人说:你可以倒过来做一下,用一年的时间画一幅。青年画家照办了,开始缜密构思,惜墨如金。一年后问世的作品,供不应求,价格也飙升。这说明功夫在画外。人只有认识了自我、摆正了位置、明白了责任、尽到了义务,才能心态平和、心理健康。
六是要正确对待工作。“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根据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把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人对工作很反感,把工作看成是负担和惩罚,他们经常抱怨、牢骚满腹,嘴里常常说的是“累”;第二类人比较实际,把工作当成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方式,因此虽然没有任何怨言,但也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没有更高的追求;第三类人则把工作当作是一种快乐,把完成的劳动成果看作是自己的一种成就感,把工作看成是一种创造,在工作中不断进取、享受快乐。工作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坚持正确对待和处理工作,不仅能反映一个人在工作中的积极表现,也体现出一个人乐观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更是一个人长期在工作中做出贡献和成就的体现。要想干好工作首先要热爱工作,这是常理,也是快乐工作的前提,古希腊人伊索讲过:“工作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享受”。美国总统林肯也说过:“人生的乐趣隐藏在工作中,如果充满热情地工作,就能享受到更快乐的人生”。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干一行、爱一行,只有对工作充满热爱、充满激情,也才能在工作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才能在平常工作中、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二、深刻认识坚持群众观点的重大意义
㈠坚持群众观点是党的建设的需要。新形势下,群众路线仍然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加强党的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改革和建设,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顺利推进;党的领导地位,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加强。失去人民的支持,党就会一事无成,就不能生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大力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只有这样,宗旨不变,路线不改,13亿中国人民聚力推大车,万众一心科学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㈡坚持群众观点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发展为了人民。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党和国家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解决群众的利益问题,就要做到经济发展与群众需求相结合,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执政为民。经济发展只有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才能克服市场经济生产的扩张和有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要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切实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相互配合,才能有效规避市场经济的弊端和政府调控的局限性,越是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越需要坚定不移地践行群众路线。二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即发展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前进。当前我国社会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只有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力量,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提高经济质量,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动力来自于需求的提高和创新的驱动力。要提高需求,就要对群众的需求了如指掌,就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了解基层实况,从实践中总结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样经济发展才能从群众的生活出发,才能获得群众力量的支持。经济发展符合群众的利益需求,获得群众的支持,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三是经济发展的成果要让人民群众共享。要惠民生,抓改革、抓发展,要保持“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把惠及民生的事一件件抓实抓好。要解民忧。格外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排忧解难的实事,形成关心困难群众的制度机制。通过扩大居民收入占社会财富比例、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完善的公共产品、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改革,扩大居民消费,促进就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㈢坚持群众观点是民族兴旺的需要。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什么时候群众路线执行得好,我们的事业就兴旺,民族就兴旺;什么时候执行得不好,我们的事业就出现低潮,民族就会出现一盘散沙。因此,要使民族兴旺,就必须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三个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种思想观念的涌现、碰撞,部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有些模糊,服务群众、带领群众的能力有些不足。弄清楚“我是谁”,牢记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才能把握自己的正确定位;弄清楚“为了谁”,牢记党的宗旨,才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弄清楚“依靠谁”,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回答好“我是谁”,就是要多办利民之事;回答好“为了谁”,就是要恪守为民之责;回答好“依靠谁”,就是要深怀爱民之心。
㈣坚持群众观点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全球一体化、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赋予独立的个体有更大的自由空间,有抛弃其一直以来“被管控”角色的倾向与能力,对社会稳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分配不公问题、就业问题、拆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这些问题中如果任何一个问题解决不好,都有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矛盾无限放大,最终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应坚持群众观点。
㈤坚持群众观点是做好工作的需要。有时我们认为工作已经做得很到位了,但群众为什么不满意?有些工作在我们看来好像很有必要,但为什么人民群众不欢迎?有些问题,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为什么群众就不理解?这些问题,其实毛主席在几十年前就给出了答案:“这里是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没有很好地走群众路线,以个人的感知代替群众的体验,忽视了群众的实际需要;往往以自己的生活习惯、生活条件、常识水平作为比照,设计出看似方便群众、实则脱离实际的工作方案。因为我们这些一厢情愿的决策和设计,造成了“最后一公里”不能进村入户的问题、群众跑冤枉路的问题、群众办事成本更大的问题,等等。正是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使我们的好事没有办好,实事没有办实,甚至是好心办坏事。我们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既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又要为群众办小事、解难事,努力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㈥坚持群众观点是价值取向的需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首要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价值观上区别于剥削阶级政党的核心标志。确立人民至上这一核心理念,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否则,就会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有些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甚至被扭曲,追求目标在追求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手段不正确,致使其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人生目标,才能在工作实践中做到真正尊重群众。
三、践行群众观点,创新城管工作
城管工作天天与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事事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创新城管工作,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要把群众观点融入到我们的具体工作实践中,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需,帮群众所难。
㈠践行群众观点,必须做到“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坚持“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求真务实、科学行政的具体表现,是党的实践观、群众观的生动实践。环境是民生、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德政。要使群众满意,必须做到目标要满意、过程要满意、方法方式要满意。群众满意是以大多数群众满意为标准原则的。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目标对了,标准明了,才能指导和推进我们的各项工作,否则,一旦目标不对、标准不明,则会使我们的工作失去方向、偏离重心。坚持群众满意最高标准,就必须要求我们的各项考核指标、措施、政策,都必须始终坚持“群众第一”、“群众至上”的原则,必须将民意、民情真正吸纳、充实到方案、标准的制定中,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征求民意,将评判的标准和标尺交给群众,让群众说话,让群众说得上话,让群众说话管用。群众满意、高兴、答应的标准,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它必须落实到我们的每一件事情中、每一项工作上。只要是群众不满意、不高兴、不答应的,就坚决不做、不出、不行、不施。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用过“实事求是”这个词汇,但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突出强调的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坚持群众观点,必须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要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讲实情,就是讲事物的本来面貌,讲真话、讲真理;出实招,就是要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不做不切实际的事情;办实事,就是要从点滴入手、从具体事做起,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戒空谈;求实效,就是要求雷厉风行、狠抓落实,不抓则已、抓则必成,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城市管理工作要有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作决策、抓管理、办事情要深入实际,到群众之中倾听意见(如创卫取缔马路市场、门前三包工作的基本制度和关键环节)。
三是坚持认真工作的负责精神。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把服务群众当作自己第一职责,做到履好职、尽好责。负责精神体现在“认真”二字。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员最讲认真。”只要认真了,没有干不好的事,没有干不成的事。认真了就会有方法、认真了就会有思路、认真了就会有信心,就能克服困难、排除阻力。不认真就是敷衍、就是不负责任。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认真的态度才能把工作上的事当作群众的事,才能把干好本职工作同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和以人为本的要求贯穿到整个工作过程中。在权力所及、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为老百姓多办好事、多办实事。
四是坚持深入扎实的良好作风。深入扎实的作风来自认真负责的精神,认真负责的精神来自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事业追求来自群众观点。深入才能具体,具体的东西最透切。城管工作面对广大人民群众,面对的具体事情,都需要一个个去工作、一项项去落实、一起起去解决。这就要求扎扎实实地干、实实在在地做,来不得半点形式、有不得半点马虎。好作风离不开一个“干”字。我们的创园是扎扎实实的干出来的,创卫又是实实在在的拼出来的。是不是扎扎实实的干事,是好作风和坏作风的分水岭,也是一个干部好不好、行不行的试金石。 好作风离不开一个“快”字。快就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面对任务,面对难题,不拖拉,不搁置,不推诿,立马行动。 好作风离不开一个“勤”字。要做到脑勤、眼勤、嘴勤、耳勤、手勤、腿勤。脑勤就是要多想问题,眼勤就是要多发现问题,嘴勤就是要多对基层进行指导,耳勤就是要多听不同意见、尤其是要多听群众意见,手勤就是要多记、多干,腿勤就是要多往基层跑、搞好调查研究。好作风离不开一个“严”字。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以过硬作风树形象、聚民心、促发展。好作风离不开一个“敢”字。要敢于负责、敢于担当。要克服和防止遇事推诿扯皮,缺乏团结协作意识,不善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不注意及时补位等问题;要克服和防止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凭经验办事,无新思路,安于现状等问题;要克服接受任务强调困难、打折扣,埋怨环境和客观条件比较多,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比较少等问题;要克服和防止缺乏集体荣誉感,发牢骚、讲怪话,有时甚至发表有损集体形象的言论等等。
五是坚持胸怀群众的真挚感情。对人民群众要有赤子之心、敬畏之心和真情实感。习近平常常提醒领导干部要做好群众工作,充分理解群众的感情。“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要与群众“将心比心,换取真心,而不要掉以轻心”。对于新形势下的干群关系,习近平同志有一个十分形象的说法,就是“跟着群众跳火坑”,“如果群众不听(党的政策),你就先跟着群众走,群众跳火坑,你也跟着跳下去。群众觉悟了,从火坑爬出来,最终还是要跟你一起走”。一个“跳火坑”的比喻,可谓振聋发聩、意义深远。首先,胸怀群众要有公正之心。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公正无私是胸怀宽广的前提条件,是对领导干部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们城管部门取信于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不二法门。要做到执法公平、办事公正。坚决刹住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的衙门歪风。要自觉以焦裕禄为榜样,学习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其次,胸怀群众要有真挚之情。你对群众的感情有几分,群众对你的信任就有几分。时刻关系群众冷暖,将群众的冷暖装在心中、提再手上。将心比心、换取真心。一真心换取真诚。常言道,你敬他一尺,他还你一丈。只有心理装着群众,懂得群众的冷暖、痛苦,才是真挚情感。第三,胸怀群众要有容人之度。特别是当我们在审批、执法和处罚中与群众意见相左时,要忍得了、容得下,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当群众不理解我们的工作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法,让群众幡然醒悟后,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服务。第四,胸怀群众要有清廉之节。有了清正廉洁的节操,才能胸怀坦荡,才能在面对群众的质疑、指责时,问心无愧,心中不虚,才能不火不怒,理直气壮地释理答疑,踏踏实实地开展群众工作,才能最终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六是坚持解决问题的工作成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重要原则和根本要求是维护群众利益,解决突出问题。就城市管理而言,就是要围绕巩固提升创园创卫成果,全面推进城管转型提质的目标,在增绿提质、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建立长效机制,搞好常态化管理上下功夫。针对噪音、油烟扰民、占道经营、渣土污染等关乎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影响城市品位及形象的扰民问题作为执法和管理重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突出城市管理常态化、精细化,关心老百姓门前灯、脚下路,保质保量完成涉及民生问题的“五化”工程。对有条件解决的问题,要即时即办;对条件还不成熟、目前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明确专人负责办理;对在本级职权范围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向有职权解决的部门报告,并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
㈡践行群众观点,必须做到“六个融入”。
一是把群众观点融入到我们的城管工作理念中。身为城管人,我们当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而自豪。要创新城管理念,确立全民城管、和谐城管、法制城管、数字城管和科学城管目标。要增强自豪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做好城管工作是群众观点、群众方法、群众路线的最好实践,以营造舒适、干净的城市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以优良的城市环境和城市品位改变投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为己任,通过我们城管人的工作增强娄底人民的归属感。
二是把群众观点融入到我们的城管工作实践中。要创新城管工作方式方法,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能力、讲究服务质量、确保服务效果、创新服务方法。首先,要夯实思想基础,强化为民意识。深化“为人民管理城市”的服务意识,不断改进执法方式,主动热情服务,拉近城管与群众的距离,增进城管与群众的感情。其次,要深入开展调研,查找问题与不足。群众的声音和需要是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发展的动力,我们要从倾听民意出发,大力推进城管进社区活动,将服务的阵地推向基层一线,通过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广大群众对城管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听之所需,办之所求,及时回应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热点难点问题,变被动投诉为主动服务,提升城管服务品质。第三,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提升服务效能。要创新工作方法、为民措施和服务手段,构建“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模式,将疏堵结合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破解城市管理工作难题,提升群众满意度。
三是把群众观点融入到我们的班子建设中。要增强班子合力,发挥整体功能,把群众观点融入到我们班子建设的目标要求中。把班子打造成为聚民智、集民慧的班子、勤政为民的班子、务实清廉的班子、科学决策的班子、敢于担当的班子、作风优良的班子、风清气正的班子、干事创业的班子。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利益观、政绩观;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在决策过程中,要始终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广泛集中大家智慧,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在重大事项决策时,要做到没有经过调查研究不决策,没有经过咨询论证不决策,没有经过广泛民主协商不决策,没有经过领导集体讨论不决策;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做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工作决策;要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到条件艰苦、问题集中、矛盾突出的地方去,掌握实际情况,分析问题矛盾,体会群众感受,集中群众智慧,科学指导工作;要讲真话、用真功、办实事、报实情、求实效;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格规范公务消费;要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把着力点放在关心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上,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要严明纪律,廉洁从政,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的考核监督;要把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作为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全面了解和掌握领导干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情况,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德才素质的重要方面,作为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要按照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要求,健全干部监督工作机制,落实好诫勉谈话、述职述廉、报告个人事项等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
四是把群众观点融入到我们的队伍管理中。要坚持群众观点,创新队伍管理模式和方法。以群众观点来加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努力培养一支素质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队伍;培养一支对组织信任、对群众负责、对同事忠诚的队伍;培养一支既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既教育引导群众、又相信依靠群众,能打硬仗、能打胜仗、能建奇功的队伍。要自觉实践“三严三实”要求,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在开展活动中强调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就是要给党员干部提供一面镜子照一照、一把标尺量一量、一个标杆齐一齐,让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理念,鲜明地、具体地、生动地转化为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
五是把群众观点融入到我们的事业追求中。有了正确的群众观,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就会有平常之心;就会明白追求是为什么;就会正确对待权力。就会以群众利益为事业追求的第一目标;就会以群众呼声作为事业追求的第一信号;就会以群众需求作为事业追求的第一选择。要把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化作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的具体的实际行动,任何时候都始终保持群众本色不变、群众情怀不淡;要广泛推行党员干部公开承诺,亮职责、亮绩效、亮形象,切实推动作风转变;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注重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基层群众最为关注的现实问题;要着力增强制度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落实力,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制度执行严格、顺畅、管用、实在。
六是把群众观点融入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了群众观点,就会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事业追求,就会胸怀全局、豁达开朗,就会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会讲诚信、守规矩、重声誉。真正的和谐是建立在信任、尊重、理解和宽容之上的和谐;是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豁达、通融的心态;是心灵的博大宽广和做人智慧的成熟。人与人的理解,就是心与心的沟通。这个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任何人或事都不会尽善尽美,这就需要彼此之间互相理解。理解就是体谅,它能搭起沟通的桥梁。我们具备了理解的习惯,时时处处都能换位思考,误会、隔膜就可以避免。误会的事,往往是当事者在不了解真相、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体谅对方、未反省自己的情况下发生的。要善解人意,以真诚待人。人生在世,人际间的摩擦、误解和恩怨总是在所难免。凡遇事,总是劝别人容易些,轮到自己就很难转过这个弯儿。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当我们的言行经常放射出理性的光芒时,对别人,也就多了一些理解。人无完人,我们的每一点克己、自律,都是在使人性走向完满。也许,每一个人都是在过去的经历中不断反省自己,在反省中不断成长。我们无法选择生存的时空,却可以用理解来改变对待生活的态度,用以人为本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版权所有:中共365手机版 地址:娄底市湘中大道新市政府内 邮编:417000 娄底党建QQ:2823408549 联系电话:0738-8313177
(浏览本站,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到1024*768以上) 技术支持:娄底市国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